讲述 | 张志纲解读古代名画中的大漆艺术

发布时间:2019/10/21

讲述时间:2019年9月15日下午

讲述地点:楚天茶道

录音整理:马兰



1.jpg


张志纲


中南民族大学讲师

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系漆艺专业


从毕业至今从未间断漆艺创作,坚持漆艺创作回归生活的理念并且要体现当代人的审美和精神追求。多次参加国内外漆艺展,作品曾被台湾成功大学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收藏、湖北省美术馆收藏、湖北省画院收藏、福建省美术馆收藏。


2013年被清华大学聘为清华大学乔十光漆画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委员;

2017年《镜》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;

2019年入选第二批湖北省舞台艺术人才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;

2019年荣登央视《国家宝藏》栏目,成为木板漆画守护人。


张志纲《观画拾漆》


北京故宫博物院,珍藏着一幅北宋名画——《听琴图》,画面为竖条,构图简单,设色古雅:青藤、杂花、古松、瘦竹。松荫下,一人焚香抚琴、左右分别端坐红袍、青袍和一名童子当听众。


画面上方,有“六贼”之首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一首,“吟征调商灶下桐,松间疑有入松风。仰窥低审含情客,似听无弦一弄中。”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估所书瘦金书字体的“听琴图”三字,左下角有他“天下一人”的画押。


诗中“灶下桐”主要讲的是大文人蔡邕和焦尾琴的故事。有人在烧火的时候烧了一段木头,蔡邕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特别好听,觉得是做琴的一把好料,就把这段木头抢救回来做了一把琴,叫“焦尾琴”。


而“无弦一弄中”讲的是陶渊明的故事。陶渊明其实不会弹琴,但是又很喜欢那种弹琴的感觉,所以每次聚会喝完酒就会拿出一块木板来,装作像是弹琴的样子来尽情的演奏。


《听琴图漆器·古琴



那么我们现在进入主题,大家看这个画当中出现了多少漆器?首先古琴肯定是漆器,琴桌是木头的,不是漆器,因为颜色对比看就不一样。


制作古琴的木头分上下两块,上面的木头是发音的桐木,下边的木头是梓木等稍微硬一点的木头。



这是将两块木头刷了漆后用大漆粘合,传统方式是用绳子均匀紧密的捆扎,待底板完全粘合,这样就构成了可以发音的共鸣箱。



然后就是裱完布之后再刮灰,刮的灰是用鹿角做的灰,也有加入了一些宝石的石粉,这样既耐磨,发出的声音也好听,最后是抛光。这只是简单的讲一下工艺过程,实际上做一把古琴也很花时间。


《听琴图漆器·漆纱冠



第二个出现的漆器是这位穿红衣服的官人头上戴的帽子,帽子看起来像是黑色的,但实际上又有点透明,能把他的额头和发际透出来。


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乌纱帽的前身,当时叫“幞头”。对面的人戴着一样的帽子,看得很清楚,应该是纱的材质。



纱本是很柔软的,为什么又能塑成帽子的形状呢?就是因为涂了漆。


这种工艺其实在很早就有了,春秋战国时期叫“漆纱冠”,在汉代叫“纚(xǐ )”。有好几个地方都出土了汉代大量的这种文物,它有的是用丝刷上漆之后编织的,有的是用苎麻做的纤维编织的。



这种帽子的好处就是非常结实,不怕水不怕油,也透气,古人的头发都很长,戴上就起到定型的作用,也很美观。实际上戴乌纱帽传统就一直没断,一直到明代都还有,我们在墓葬里出土的一些文物中能够看到漆纱冠的形状。


魏晋壁画中所见漆纱冠


漆纱冠这种在纱上涂漆的工艺,在建筑物上也有运用,就像我们现在纱窗的功能。



故宫里乾隆的符望阁门窗上的纱窗,就是用的这种工艺,纱织得很密,蚊虫飞不进去,但是又透气、不怕雨水,有很多好处。它保存的时间也有几百年了,如果是一般的布早就坏掉了。


《听琴图漆器·团扇



《听琴图》里手中拿的扇子也是漆器。 这把邵武市出土的南宋团扇,框骨以极细的竹丝制成,很细的像芭蕉叶纹路一样做出来的,正背面裱细绢。



漆是在手柄部分,雕漆的工艺。扇柄以檀香木制成圆柱,在手柄上面刷了很厚的漆,刷了两种颜色的漆:黑色和红色。刷漆达到了一定厚度之后,再拿刀子雕出图案,表面刻云纹,整体非常精致,同时也十分实用。



这把扇子的制作工艺和上一个很像,1975年出土于江苏金坛茅麓公社南宋周瑀墓,现藏江苏镇江博物馆。周瑀,宋代的一位补中太学生,是个读书人,墓中随葬的团扇,当为他生前喜爱之物。


该扇通长43.9厘米,扇面长25厘米,最大径宽20厘米,柄最大径2.6厘米。扇面椭圆形,细木杆为轴,竹篾丝为骨,左右两侧各以月牙形扇托托护扇面,扇面裱纸施杮汁,素面无纹。


扇柄采用脱胎和剔犀两种髹饰工艺制成,形似橄榄,中间略粗两端稍细,柄把镂空,透雕对称的三组如意云头纹饰;镂空花纹围绕中间杆轴,可以自由转动。


《听琴图漆器·几架



这个也是《听琴图》当中的一角,画面出现了香炉,香炉下面是一个几架,这个几架也是漆器。它的颜色非常深,我们刚看到的琴桌,真正的木材画的是比较浅的颜色,而古琴和几架是同样的颜色,都是漆器。


所以这张《听琴图》中我们至少能找到四件漆器:古琴、几架、乌纱帽和扇子。


《校书图漆器·有芯笔



这幅是北齐的杨子华画的《校书图》,画面当中也出现了很多漆器,有古琴、餐具,还有其中一个士大夫胳膊肘的一个靠几,这些都是漆器。



不过这都不是重点,重点是想让大家看他们握笔的方式。他们基本上是用两个手指头在握笔,只用大拇指和食指,不像我们现在抓握毛笔,要三个手指头。而且仔细观察毛笔的样子,好像也不是很长。



实际上在魏晋时期一直到宋代,贵族社会使用的毛笔不是我们现在用的毛笔,他们用的是“有芯笔”,是加工过的,最主要的是制作过程需要用到大漆。画面当中好几个人握毛笔都是统一的动作,有点像我们现在抓握铅笔的方法。



这个毛笔是唐代时传到日本去的,现在日本还有这种做毛笔的方法。这种笔的末端其实有好多层,每一层中间是卷纸,有的是纸有的是丝绸、布之类的东西,卷完之后再覆一层毛发。



在日本的正仓院藏有十几支这样的笔,有的是我们唐代传过去的,有的是他们同时期仿制的。


从它的内部结构图来看,正中间是比较坚硬的毛做的笔芯,然后缠一段纸或者布,用漆来加布,在外面再加上毛,这样缠到四五层。所以这种毛笔的笔杆要比我们现在毛笔的笔杆粗很多,长度也不是很长。



我们文献其实也有“有芯笔”记载,蔡邕写过《笔赋》,王羲之写过《笔经》,据说《笔经》不一定是王羲之本人写的,是别人借他的名字写的,但至少证明在不晚于唐代,就有了“有芯笔”的制作方法。


他记载了用大漆、布来缠笔尖,和刚才我们看到的方法是一样的。这种笔因为里面是实心的,蘸的墨就少,而且笔尖比较尖又短,所以拖不出特别细长的线条,出锋比较短,但是非常地有力度。


在桌子还没有大量普及之前,那时候的纸或竹简也比较厚,所以写字的姿势和我们现在很不一样。古代社会抓握笔的方法一定是有好几种,不是说只有这种,也有软毛笔,因为我们也出土了战国时期没有笔芯的毛笔,几种抓握笔的方法应该是都有的。


创作·大漆碗



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为什么要做碗?其实我对碗是非常感兴趣的。


我们现在的餐具主要都是用瓷器,但实际上在古代社会,漆器是餐桌上非常重要的内容。我们用餐是有礼仪的,比如说我们吃饭需要把碗端起来吃,不会把碗放在桌上。


对比瓷器和漆器,会发现漆器除了触觉给你温暖的感觉之外,更多的是你心里很踏实。因为不用担心没抓牢,摔到地上它不会碎。我们小时候吃饭,抓碗的时候都会觉得很烫,但是漆器是木胎,它传导慢,所以不会烫手。


耳 杯


民以食为天,餐具的设计其实是很讲究的。大家都知道古时用的耳杯,椭圆形的,有两个耳朵,人们喝酒时的姿势都是双臂端齐,很恭敬。所以耳杯设计的样子就有这样一种仪式感,帮助完善体态。


包括帝王身上挂的很多玉佩,也叫玉禁步,是为了走路很缓很稳,不能走急了,要有帝王的样子。中国古代设计的服装和器具,其实都有这方面的考虑。


种种这些原因,所以我是非常喜欢做碗的。其实做碗要克服非常大的问题,首先是木胎变形的问题,第二是要解决温度的问题。碗盛放的食物是有温度的,甚至有的是接近100℃,并且要长期使用。


张志纲 · 远山碗(黑)


古代社会是有很多大漆的餐具的,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做了呢?是因为我们的漆出了问题。我们的漆的源头是没问题的,但是有中间商,再有制作者为了节约成本,添加了很多东西。


添加的东西肯定是很便宜,又对身体不好的,所以才会造成我们现在很难看到大漆的餐具。如果用开水冲烫,添加不好的化学东西,它会有味道出来,但是纯天然的大漆就不会有味道。


我有一个吃饭的碗,是我自己做的,用了至少六年的时间了。它的木胎是我大学时买的,但是我大学用的漆不好,所以六年前我把之前的漆全部打磨掉,重新又刷的漆,做好之后就用到现在。


这个碗用开水冲烫也没有任何味道,碗表面和里面也没有过多的划痕。用起来也没有任何忌讳,在水里泡多少天都没事。用了六年,漆的光泽根本没有变化。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做碗的原因,因为做其他的东西不需要这些技术指标。


张志纲 · 远山碗(红)


但是很多日本的漆器,会告诉你不能用开水冲烫,温度要低于80℃,不要用锐利的器具去刮伤它。但我的碗是可以的,当然要尽量避免特别锐利的东西刻意去刮,但日常使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


我有在日本买一个碗和我的碗作对比,可以看到两个碗的区别,一个有光泽,一个的光泽没那么强。


日本的那个碗也是大漆做的,但是能明显看到它漆膜的厚度不一样。这个碗是不能泡在水里的,也要尽量避免用开水冲烫,长期泡水它的木头会开裂,因为漆不够厚,所以才卖的便宜。


日本这个碗的工艺流程要简单很多很多,最多就两三道漆,而我做的那个至少是二三十道漆。我做的碗不怕开水,而日本的这个是怕开水的,因为长期冲烫木胎和漆会分开。因为制作时用的方法前期是尽量让木头少吃漆,节约成本,和我的方法都不一样。


日本人间国宝 · 大漆碗


这是我在日本看到人间国宝的一个碗,价格是日元38万,折合成人民币是2万多。为什么这么贵呢?因为它确实用的工夫不一样,除了人间国宝的地位之外,因为这个碗做的确实好。


我做碗有好几年了,我做的碗从外表上看和人间国宝这个非常相似。我今年6月份在日本看到后很吃惊,没想到我们用的方法是一样的。


碗的内部刷了很多层漆,也是抛光得很亮,这样就不怕开水冲烫,也不怕长期泡在水里。碗的外部也是露木纹,是对木材生长生命的尊重。


每一段木头都是不一样的,也是时间和生命的一段记录,我觉得也是很美的,所以要把它露出来。


张志纲 · 大漆碗


但是露出木纹就有一个矛盾,因为漆膜就不能刷得很厚,厚了就看不见木纹了;但又要抛得很亮,又要有漆膜,如果没漆膜就怕泡水。泡水时间长了,气孔堵不住就会开裂,所以要把气孔填上,但是又要露木纹,就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。


方法就是薄薄地涂漆,再打磨掉;再薄薄地涂漆,再打磨掉。主要是填气孔,最终又露木纹,又形成了一定的漆膜。


这个过程非常漫长,这也是日本这个碗为什么这么贵的原因。我是有相同的碗,大家一会儿也可以看,表面也是非常光滑,也是露木纹的。


大漆的功效

<p style="text-align:left;margin-left: 15px;

上一篇:讲述 | 听陈国义讲“八八青”(上)

公司名称: 武汉楚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地址: 武汉市洪山区团结大道新绿美地3栋2单元1103
鄂ICP备18015538号©(c)2017 武汉楚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.技术支持:海创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