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述 | 范增平先生详述现代茶艺的形成与发展

发布时间:2019/08/04

现代茶艺的形成与发展


讲述时间:2019年5月17日晚

讲述地点:武汉大学历史学院

学术主持: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宋时磊老师

录音整理:楚天茶道黄旭

(原文发表在《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》2019年第3期,略有删减)



1.jpg


主讲人:范增平


“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”理事长,台湾明新科技大学专家级教授。1985年创办“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”,1988年任“中华茶文化学会”创会理事长,并在大陆不遗余力地推广茶艺。曾应邀在大陆、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,美国等地讲学。出版《台湾茶文化论》《中华茶艺学》《台湾茶艺观》等多部著作。20世纪70年代末,在华人茶文化圈,首倡“茶艺”之概念,被时人誉为“台湾茶艺泰斗”。


各位领导、各位武汉大学师生、各位茶界的前辈、各位茶友,晚上好!

很高兴有机会到世界著名的武汉大学来跟大家交流茶。这次到武汉大学是一个机缘,原计划是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演讲,到了北京后接到武汉大学的邀请,因为神农氏、陆羽都是湖北人,这个地方茶文化的根基非常深厚,尤其听说武汉大学有茶文化研究中心,感觉到必须要来,所以能够到湖北是我的荣幸,这几天在这边很欢喜。我今天跟大家报告的题目是《中华现代茶艺的形成与发展》。


2.jpg

∆范增平教授在武汉大学茶港门留影,图片来源:一杯茶的时光



我们都知道“茶艺”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台湾提出来的新名词,在辞书里面找不到“茶艺”这个词,但是可以查到“茶道”这个词。

因为唐朝的时候就有“茶道”,后来传到日本,尤其是宋朝荣西禅师把中国的寺庙饮茶的风尚带到日本之后,与他们的文化结合,形成有日本特色的茶道,一直到现在已经有600年以上的历史了。他们发展得很好,一脉相承,所以现在讲“茶道”,基本上以为是日本的。

当时在台湾想要复兴传统的、优美的饮茶文化,如果说用“茶道”,人们更多的会想到日本,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末,娄子匡先生等人提出了“茶艺”。用“艺”这个称呼是因为孔子时代有六艺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

现在研究科学的很多,有讨论如何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,“如何利用茶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”是非常好的一个课题,因为茶与生活结合,根据杜威教育思想来说,就是:教育即生活,生活即教育。其实宋朝甚至于明朝的“知行合一”,就是讲“做中学,学中做”。日本人很聪明,把新儒学、理学结合,所以现在我看国内很流行稻盛和夫的致良知的管理方法。这跟儒家思想有关系,我在人民大学的报告题目就是《茶儒一体的价值观》。

中国上下五千年所蕴含的宝藏是取之不绝、用之不完的。从传统的东西去挖掘宝贝,茶可以挖掘出很多内容,有一个韩国到台湾留学的博士写的论文就是《中韩茶文化的比较研究》,我有一个到日本留学的学生,他的博士论文是《东亚茶文化的比较研究》。比较茶文化学,将来慢慢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学科。


∆讲座现场,图片来源:一杯茶的时光


至于“茶艺”怎么来的?进入主题之前先来回顾一下茶的发现与应用。大家都很清楚,茶树的原产地是在云贵高原一带,为什么要特别提出?因为在几十年前有过争议,有一个英国的军官在印度阿萨姆发现了原生种的茶树,他认为茶树是在阿萨姆被发现和应用的。后来我们调查,发现云贵高原有很多的古茶树,在贵州晴隆一带发现了450万年以前的茶籽化石,证明云贵高原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。

什么时候发现茶的?传说是神农氏时期发现和应用茶的,当时是做药用的,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”。当时没有“茶”这个字,凡是苦的植物都叫“荼”,因此这个记载不能当做确切的信史使用。

唐朝以前没有“茶”这个字的,是“荼、槚、蔎、荈、茗”,有很多的异名。那时候有皋芦种,后来我们研究皋芦不是茶树,像湖南农业大学发现的苦丁茶,不是茶,它属于冬青科,我们喝的茶是山茶科。植物分类有界、门、纲、目、科、属、种,我们喝的茶是山茶科、茶属、茶种。

茶最开始是做药用的,慢慢发展变成餐菜,到了周朝就有祭奠或者婚礼用茶作为象征的,到唐朝茶慢慢成为饮品,开始有了贩卖。茶圣陆羽《茶经》中记有“比屋而饮”,即一家接一家,每一家都在喝茶。陆羽著《茶经》则茶道天下大行,每一个人都谈茶,饮茶成为流行,唐朝开始有了茶馆的出现。


△宋人四艺:插花、礼茶、焚香、挂画


到了宋朝,文人雅士开始重视茶,茶成为“点茶、焚香、挂画、插花”四艺之一,当时还有斗茶、茗战,那时候斗茶不是斗茶叶,而是斗水。因为茶可能大部分都一样,但泡得不一样,那是水的不同。十大名泉都是因为茶而出现的。陆羽《茶经》说,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,最好的水是山泉水,第二好的是江水,最差的是井水。古人都知道井水的矿物质含量多、硬度高,不适合泡茶。此时,茶成为一种生活艺术。

因此,我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,即茶的药用时期、茶的餐菜时期、茶的祭祀时期、茶的饮料时期、茶的生活艺术时期。这五个时期是我整理的茶的发展历程,但是它不是一个取代一个,是同时存在的。



“茶艺”的形成有它的时代背景,20世纪70年代,台湾人民受到全世界掀起的“中国热”影响,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,在反省的过程中,认识到传统历史文化的优越性,其中较具民族文化亲切感的茶饮习俗,成为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关注事项。

那时候我刚大学毕业,当时大陆是文化大革命,台湾推崇文化复兴,掀起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。

大家研究发现茶是很简单的事,茶是传统文化的东西,但是怎么样复兴起来呢?70年代初,台湾没有品茗艺术,有“茶室”,茶室是日本人留下来的,是一种色情的场所,以前去茶室喝茶,都有女侍应生陪的。

在70年代,知识分子通过反省,开始开设茶艺馆。那时候是一种理想,几个大学生为了复兴传统文化,大家凑钱开茶艺馆。知道不会赚钱,但是觉得我们有复兴文化的使命,是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心态,茶艺馆在台湾是这样形成的。

1977年出现了“茶艺”这个词,重要推手是娄子匡先生。娄子匡先生是谁你们可能不清楚,他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钟敬文先生,大概是在20世纪30年代,还有与顾颉刚先生等人在杭州成立了“中国民俗学会”。


∆娄子匡先生,图片来源:范老师


娄子匡先生是文化大学观光系的教授,蔡荣章先生跟他的夫人林瑞萱,因为选修了民俗学,都成了他的学生。娄子匡先生召集这些爱好民俗、爱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讨论复兴传统的茶饮文化。但是不能用“茶道”。茶道,人家以为是日本的,怎么办呢?想了想说用“艺”,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,所以用“艺”很好。所以我们当时就用“茶艺”不用“茶道”。


∆李友然先生,图片来源:范老师


为了推广冻顶茶,有一位李友然先生,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的巷子里开设一家名为“中国茶馆”的店铺,店里主要是贩卖冻顶茶,客人以日本观光客为多,它之所以叫“中国茶馆”,是因为店里摆设了三、四张桌子供人喝茶,是用小壶小杯泡饮,喝茶方式类似潮汕地区的工夫茶。那时候叫茶馆还不叫茶艺馆。

到了1978年,台湾的饮茶风气逐渐地拓展开来,不仅在台湾受到普遍的重视,韩国、西德等外国朋友也来联系。于是,一位从事皮件生意的钟溪岸先生认为开设茶馆的时机已经成熟,就在台北市林森北路创办了一家颇具规模的“中国工夫茶馆”,那时候还没有茶艺馆,聘请曾在锡安旅行社任职、现在天福茶学院茶文化学系担任系主任的蔡荣章先生担任经理。

“中国工夫茶馆”的开设成为一些年轻朋友关注的场所。这是台湾第一家类似现在讲的茶艺馆。

在茶艺的影响下,接着而来的是陶艺受到重视,进而提出了“壶艺”。台湾早期没有这种小壶,茶艺出来以后,开始有仿制宜兴壶。台湾早期做的壶,壶底印“中国宜兴”,或者是“荆溪惠孟臣”。后来莺歌镇开始大量制做小壶,在20世纪70年代末,“壶艺”就产生了,莺歌镇的陶瓷业转向茶具的研制,成为台湾的“陶都”,这可以说是茶艺文化发展影响的结果。

∆莺歌陶瓷老街,现为观光胜地,图片来源:范老师


1978年,台北市和高雄市分别组织“台北市茶艺协会”“高雄市茶艺协会”。1980年,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“陆羽茶艺事业股份有限公司”,该公司于1980年12月1日发行《茶艺月刊》杂志,代表着“茶艺”已具雏形。

到了1982年9月23日,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团体“茶艺协会”经过“教育部”“警备总部”等会签、“内政部”批准正式立案成立。当时,担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谢东闵先生亲自出席成立大会,并接受名誉理事长的头衔。这个在台湾创造的新名词“茶艺”,正式得到了官方的完全认定。无疑,“茶艺”是一个由民间提出、政府认定并宣布的新名词。


∆茶艺馆合法化,图片来源:范老师


有了“茶艺”以后,展演茶艺的地方叫什么?现在我们讲得很顺口:茶艺馆,那时候没有“茶艺馆”这个词。有人说叫茶坊、茶庐、茶艺中心。

我们开始有展演茶艺的叫“茶艺馆”的地方是怎么来的?当时我办的《中华茶艺》、蔡荣章办的《茶艺月刊》代表茶艺协会,我编著的《台湾茶人采访录》《中华茶人采访录》有港澳卷、台湾卷,我写的《茶艺学》,蔡荣章写的《现代茶艺》等,这些刊物和书籍都出现在80年代左右,我们作为知识分子有一种骨气、使命感,就是为了推动茶艺发展。有句话说“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,我们当时就有这种豪迈的思想。



什么叫茶艺?茶艺的涵盖范围较广,举凡有关茶的产、制、销、用等过程,都在茶艺的范围之内。就茶艺的实质内容而言,包含了技艺、礼法和道三个部分。技艺,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;礼法,是指进行茶艺时的礼仪和规范;道,是指一种修行、一种生活方向、一种人生哲学。

所以我觉得人民大学做得很好,它叫做“茶道哲学研究所和研究中心”。我跟李萍主任讲过,茶道,“道”就是哲学,茶道哲学。但我们只将茶加到哲学里,大家可能不理解,不然就叫“茶哲学研究所”或者“茶与哲学”。

茶艺是什么?茶艺是促使生活走入艺术化的媒介,以提高精神生活的境界。茶艺的追求,不仅讲究品茗环境、美感与气氛,还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。茶艺是生活艺术的中心,以此为圆心所画出来的范围就是生活艺术的范围,所以,茶艺内容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。

我们有生命,还有一种使命。人活着做什么?难道就是活着吃饭、睡觉?我们要有所作为,过去讲要追求生命价值,西方、东方都是一样,佛教、基督教、儒教都是一样。儒家讲不朽,基督教讲永生,道教讲长生不老,这就是一种追求。所以茶艺是什么?是人的生活进入艺术化的媒介、载体,目的是提高精神生活的境界。

所以茶艺的追求不仅仅是品茗环境有美感、有氛围,还要有一定的规矩。简单的讲,以茶道为圆心,以茶艺为半径,画一个圆就是茶文化。所以茶艺是茶道回家的路,道是无形的,没有办法表演,艺能够表演。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自然是道,日夜运行是道,道是什么?看不到的便是道。所以你们要了解茶道。

现在很多用词不太准确,日本讲的“道”跟中国的“道”表达的意思不一样,不要在日本看到一个汉字,就用中国的意思去解释。现在存在很多这样的问题,看到日本汉字就用中国的认知去诠释,错了,它表达的意思跟我们理解的意思不一样,尤其在茶方面,我们要用很准确的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。

随着茶艺的蓬勃发展,茶文化更趋于广大和深入,旧的茶俗得到复兴,新的茶艺正式形成,中华文化在茶文化中都可以体现出来,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现在有些茶艺表演,可以说完全没有价值,我们看有些表演就是一些动作,请问这个动作什么意思?解释不出来,解释就是它只是一种表演而已,不是这样的。

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?中国的阴阳五行。所以我们茶桌上展现出来的,以及整个茶艺表演展示出来的,要有中华文化的中心思想,也就是阴阳五行。日本就做得很好,完全合乎中国文化,日本把中国文化应用在生活上,表现在生活上,这才有价值。我们讲是一套、生活是一套,没有结合。

“阴阳五行”,有人说是迷信,绝对不迷信!“无极生太极、太极生两仪”,这就是基本的东西,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茶艺表演要把中华文化的重心都表现出来,让观看人都明白“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”,如果没有,那叫什么中华文化?这是目前存在的问题。



茶艺出来以后,茶艺馆是怎么出现的?

茶艺馆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。

有一位从法国回来的管寿龄女士在台北市仁爱路四段27巷8弄6号芙蓉大厦内,开设了“茶艺馆”。它是卖金石、书画、陶瓷的,但有客人来看就会奉茶,结果一个月下来商品一件没卖,茶喝了几十斤,后来就实施喝茶要收费,茶艺人员给你泡茶,你到处看看,没有成交不要紧,请你结茶资。这是第一个挂出“茶艺馆”招牌的茶艺馆。她的公司登记的名称是“茶艺馆企业有限公司”。



∆“茶艺馆企业有限公司”,图片来源:范老师


从1980年开始,茶艺馆变成普通名词,首先出现的是台北市庆城街的“仙境茶艺馆”,陆续有西门狮子林大厦的“静心园茶艺馆”“茶王楼茶艺馆”出现。


∆仙境茶艺馆外观,图片来源:范老师


这时出现一个问题,管寿龄抗议:“茶艺馆”是我的公司“茶艺馆企业有限公司”登记的名字,你们开那么多茶艺馆侵犯了我的权益。

所以1982年在茶王楼茶艺馆举办了一场座谈会,出席的人员有:张家荣、蔡荣章、范增平、龚于尧及管寿龄等,在座谈会中,管女士曾提及目前出现“茶艺馆”这个词,很明显地侵犯了她的权益,因为“茶艺馆”是她登记注册的商号,别人怎么可以任意使用呢?但是当她了解我们是一群有文化理想的人士,开设茶艺馆是为了复兴和弘扬传统的优美文化,她表示不再追究这件事。这是“茶艺馆”正式和“茶艺”紧密结合的开始。



什么叫茶艺馆?小型文化交流中心、很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场所、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地方、高雅的休闲生活馆。这是在1991年,上海市政协常委与民主党派负责人邀我去演讲《茶艺馆的社会功能》时提出来的。

这是我开的茶艺馆,叫“良心茶艺馆”,开了十年了,几乎每个礼拜都有文化活动,举办讲座、生活美学等活动。星期六、星期天上午没客人,就会利用这个时间举办免费的茶艺培训班。


∆邀请黄永武教授在良心茶艺馆演讲,图片来源:范老师


茶艺馆是提供休闲的高雅场所。以前茶艺馆会贴一个规矩:轻声交流、不可以赤膊、不能躺下、不能穿拖鞋等,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使命感,希望提升人民的素质。

我认为茶艺馆可以分为五类,庭院式茶艺馆、厅堂式茶艺馆、乡土式茶艺馆、唐式茶艺馆、综合式茶艺馆。大多数人喜欢庭院式的茶艺馆,风景优美。


∆庭院式茶艺馆,图片来源:范老师



茶艺馆行业出现之后,就有茶艺事业与茶艺师职称的认定。1980年,茶艺事业首先在台湾出现,“陆羽茶艺事业股份有限公司”举办陆羽茶艺讲座,同一时间“仙境茶艺馆”及“有记茶行”也举办茶艺讲座课程,而“陆羽”办得最有规模,“有记”则由茶界耆老林馥泉先生亲自讲授,都是完全免费,这也是台湾茶艺文化推广的一项特色。

做得最好的是天仁也就是天福,因为来参加学习的学员都成为它的消费者了,这符合中国传统思想“要取先予”。

1982年“茶艺协会”成立后,首要工作就是出版“中华茶艺”杂志,举办茶艺座谈会、茶艺讲座及培养茶艺师的工作。1989年,第一张茶艺师证书由中华茶文化学会颁发给前往德国的陈先生;1998年中华茶文化学会在北京将茶艺师证书颁发给郑春瑛、李靖等32位老师,茶艺师颁证于是展开。2001年,北京市外事职高职业培训中心首度举办茶艺师培训,并作认证鉴定考试,考试及格者由国家社会劳动保障部发给“茶艺师”证书。


∆北京外事服务职业高中茶艺师证书颁发暨成果观摩会,图片来源:范老师


“茶艺师”这个名称是我提出来的,当时有人提议“茶道师”,认为“茶道”比较高,但是日本都是茶道,我们如果是“茶道师”,不了解的人就会混淆,所以还是用“茶艺师”。

当时还有人反对不能叫做“师”,我认为“厨师”是“师”,“美容师”也是“师”,“茶艺”为什么不能是“师”?我在争取,所以最后还是叫“茶艺师”。所以成为茶艺师时,要有很沉重的心情,要表现“师”的身份。


image.png


由于茶艺已经融入一般人的生活中,并改变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观念和看法,有必要将茶艺发展的轨迹做有系统的归纳、分析和整理,作为继续提升和发展的参考依据。于是,构建“茶艺学”这门学科就成为了必要和应该做的课题。茶艺学成为一个学科,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。

1998年,在北京市外事职高决定设置茶艺专业的时候,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也就成为迫切的工作。2000年《茶艺学》及《中华茶艺学》分别在台湾地区和大陆出版,这是茶艺发展史上第一本对茶艺下定义、立界说,提出茶艺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书,也为“茶艺学”的构建奠定了基础。

14.jpg

∆范增平老师部分著作,图片来源:范老师


《茶艺学》这本书在“新闻出版署”得了三等奖,《中华茶艺学》在大陆出版,印了6万册。武汉大学出版社跟我合作出版茶文化丛书。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除了出书,还可以研制一款产品“珞珈名茶”,所有来访问的都送“珞珈名茶”,这就是创意。

上一篇:讲述 | 听陈国义讲“八八青”(上)

下一篇:舒松茶课 | 紫砂壶如何开壶

公司名称: 武汉楚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地址: 武汉市洪山区团结大道新绿美地3栋2单元1103
鄂ICP备18015538号©(c)2017 武汉楚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.技术支持:海创网络